- 网页设计 整站网页设计 网站模板设计 网站开发 综合门户网开发 企业网站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开发 资讯网站开发 团购网站开发 手机网站开发 宣传展示网站 网站功能开发 网站特效制作 应用软件开发 手机应用软件 计算机应用软件 软件美工 程序修改 仿网站开发 脚本插件 软件测试 网站改版 企业办公系统 软件汉化 软件界面皮肤 企业办公系统界面 应用移植 Android开发 IOS开发 应用汉化 安卓系统定制 网店装修 【淘宝网店装修 网店推广 网店收藏分享 淘宝店铺策划 淘宝微博推广 打造款 详情页设计 淘宝论坛推广 淘宝QQ群推广 淘宝软文写作 详情页文案 店铺模板设计 店铺首页设计 店铺海报设计 店铺banner设计】
中南博集天卷 雾满拦江 权谋高手李鸿章(1平步青云)+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 历史人物传记 李鸿章残酷的一生教训告诉你宝贵答案!.
- 产品名称:权谋高手李鸿章(1平步青云...
- 书名:权谋高手李鸿章(1平步青云)+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
- 定价:72.00元
- 是否是套装:是
| ![]() | | | | |
| | 书名: 权谋高手李鸿章套装书 | | ||
| | 作者:雾满拦江 | | ||
| | 定价:72 | | ||
| | 页码:套装书 | | ||
| | 装帧:平装 | | ||
| | 出版社:胶版纸 | | ||
| | 出版时间:(咨询特价)年5月 | | ||
| | 用趾胶版纸 | | ||
| | | | ||
| | 一句话推荐: 如何身居高位四十年,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李鸿章用真实残酷的一生教训告诉你宝贵答案! | | ||
|
雾满拦江,幽默写史领物,善于将历史名人做全新解读,并归纳其成功之道。文风辛辣犀利,观点新锐生猛,为千万读者所称道。多年研究李鸿章,深为李鸿章的谋略和智慧所折服。继畅销作品《推背图中的历史》《神奇圣人王阳明》之后,潜心创作出重磅新作《权谋高手李鸿章》。
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清史稿@李鸿章传》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与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在99%的官场中人感叹仕途维艰的时候,李鸿章却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
李鸿章是两千年来最会做官的中国人,身居权力中枢40载,前后遭遇800多次劾而不倒,《清史稿@李鸿章传》的缸定论是: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从刀笔小吏到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官场神话是怎样做到的?
如何在官场中既能敢于任事,又能步步升迁?
如何身居高位四十年,历经飓风骇浪而不倒?
李鸿章用真实残酷的一生教训告诉你宝贵答案!
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
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寿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圣人对事不对人
岛人疑谤,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
这是李鸿章初到上海的感受。
上海人蔑视他,当地的官员戏弄他,淮军将士眼巴巴地看着他,而城外,则是数万太平军正向上海城扑来。他的部队,有过大战经验的,只有程学启的开字营,而且装备极其低劣。把这样的部队派到战场上去,只能任人屠杀。可要是想凑钱买武器,一来吴煦杨坊拒绝给他一文钱,二来洋人明确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就算有钱也不会卖武器给他。
曾国荃为什么不来上海,就是因为人家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形。
陷入困境的李鸿章,从早到晚待在军营之中,自朝至夜,手不停批,口不息办,心不辍息。他断绝了与各地朋友的书信往来,没时间,只是不停地给老师曾国藩写信,述说自己这边的情形,并表态:他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为标榜,刻刻自讼。卧薪尝胆,不敢苟慕荣利;少聆逸乐,决心冲破险阻艰危。
但是有一点,他一定要把话说清楚。火器时代,武器是战争的决定性要素,任你多么凶悍的强兵猛将,也顶不住子飞来一毙命。所以他告诉老师,要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必须要先解决武器这个问题。
收到李鸿章的来信,曾国藩连连摇头,对幕僚们说:鄙意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每戒舍弟不必多用洋,而少荃到上海,复盛称洋之利,舍弟亦难免习俗之见,开此风气,殊非所欲。洋人号令严明,队伍齐整,实不专以火器取胜。
曾国藩严厉批判了李鸿章的唯武器论。最让曾国藩上火的是,李鸿章不再带淮军士兵每天高唱曾夫子苦心编出来的白话励志歌,而是悍然散布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带坏了曾老九曾国荃。因为曾国荃天天蹲在战场第一线,最是知道洋比长矛大刀顶用,所以他强烈支持李鸿章的观点,这让曾国藩忧心忡忡,不得不考虑搞一次整风运动,以便统一思想。
经过潜心研究,曾夫子开创出一个怪异的理论体系:劈山抬鸟八股论。
他老人家指出,打仗这种事,就是武器越落后越有优势。原始的抬和,就不如长矛大刀管用。而明朝年间的劈山炮,又不如抬管用。但在效用上,明朝的劈山炮,明显优于西方最先进的火炮。
这个结论,可不是曾国藩他老人家瞎掰的,他是有理论推演的。为了让李鸿章在唯武器论的错误道路上及时回头,曾国藩高瞻远瞩地论述称:以洋比诗赋杂艺,而以劈山炮、抬、鸟比经书八股。譬之子弟经书八股之外,兼工诗赋杂艺则佳,若借杂艺以抛弃经书八股则浮矣。
李鸿章认真学习了曾国藩的理论之后,哭了,写信给老师说:
用兵在人不在器,自是至论。我李鸿章岂敢崇信邪教,求利益于我。惟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李鸿章这封信的意思是说:老师你好,我认真学习了老师的理论,顿时擦亮了眼睛,改正了错误的认识。如果不是老师在关键的时候拉我一把,那我就会在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上继续走下去,从此万劫不复。教训啊,警钟长鸣……不过老师,算我求你了,就帮我凑点儿钱,弄点儿洋吧,哪怕是少弄几条。不然的话,光藉的淮兵们上了战场,铁定会被人家活活打死的啊。
曾国藩收到李鸿章的来信,连连摇头,心里说:少来了,你当老师缺心眼儿啊?弄出来这么个劈山抬鸟八股论,都是因为咱们太穷太穷,根本就买不起最犀利的火器,可是买不起火器也得打仗,所以才用这套怪异的理论,忽悠那些可怜的大头兵去当炮灰。要是让你李鸿章把盖子掀开,士兵们突然醒过神来,根本不再相信咱们的精神胜利法,这仗咱们不打就输了。
唉,没办法。这世上所有的怪异理论,都是钱给憋出来的。你看人家洋人,什么怪异理论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家有钱,有最先进的武器,根本不需要编造怪异理论忽悠大家。
所以这世界上,举凡怪异的理论,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够解决问题,任谁也不会憋出那些怪异理论,忽悠大众。
真的没办法。
他正要继续深挖狠批李鸿章的错误思想,忽然得报,李鸿章的两支新募淮军,正走陆路向上海逶迤开进。曾国藩接报大喜,立即下令调集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包抄这两支土匪武装,立即消灭他们。
湘军出动,在荒野上堵住了两支正匆忙赶路的淮军,这两支军队的统领,一个是淮上巨捻张树声,另一个就是庐州团练之首吴长庆。这两个人已经跟随李鸿章,去了上海。但李鸿章发现自己区区六千五百人,武器装备又极差,根本没办法打仗,所以派这两人返回家乡招募新兵,不提防被曾国藩以制造摩擦为名,将这两支“匪军”俘虏了。然后押送到了无为、庐江这么两个没有战事的地番等于守进了战俘营。
李鸿章接报,义愤填膺,立即写信揭发曾国藩。但话又不能说明白了,真要说透了,把关系弄僵,失去曾国藩的支持,他李鸿章就算是彻底死定了。
李鸿章的书信,是这样写的:
新募各营,其有成军起程禀报到辕者,求通行沿途营卡放行,张树声等五营,李世忠来咨,疑为奸细,竟有留难之意。即都(兴阿)、黄(彬)各处,嫉忌多端。千里募军,殊为耽心。
书信上,李鸿章不敢提老师曾国藩搞他,假装懵懂,把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因为,无论曾国藩用什么法子搞他,他仍然是李鸿章唯一的希望。
在这世上,所有人都会搞他,谁让他这么爱出风头呢?但是,别人搞李鸿章,是对人不对事,曾国藩搞李鸿章,是对事不对人。
也就是说,别人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这个人,目的是想搞死他。而曾国藩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错误的事儿,李鸿章的错事要搞,但对的事,曾国藩仍然会无条件支持。
圣人对事不对人,这就是曾国藩了。
(咨询特价)年4月25日,在曾国藩一边恶搞、一边力荐之下,朝廷下旨,授予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这一天,距离李鸿章到达上海,仅仅十七天。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
任职命令突然下达,当时就把苏松太道吴煦和他的搭档杨坊两人吓坏了。
尤其是吴煦,他把肠子都悔青了。之前,他花费了那么大的心神力气,就是为了让李鸿章来上海。好不容易把李鸿章请来了,谁知道李鸿章只是个遗缺道,一个副厅级待岗调研员,连个正式职务也没有。所以吴煦判断,这个李鸿章只是带兵路过上海,捞一笔银子走人。所以他为了上海人民的利益,骗李鸿章说沪上关税厘金才不过二十万两银子,瞒报了四十万两之巨。
岂料这不靠谱的朝廷,你既然要授予李鸿章这个署理江苏巡抚,就早点儿授予啊,你偏偏故意拖上这么十几天,这可把吴煦坑惨了,欺骗上司,李鸿章岂会跟他有完?
这可倒好,费尽心机帮忙,落得个让人恨死自己的结果,真是何苦。吴煦想来想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以退为进,向李鸿章递交辞职书了。毕竟李鸿章是刚刚任命,还没有配备起一个成熟的行政班子,上海离不了自己,递了辞职书李鸿章也不可能批准。只要把目前这难挨的光景熬过去,以后再慢慢说吧。
这就寿场上笨官的尴尬了,工作你全都做了,付出比谁都多,可最后的效果不理想,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究其原因,是吴煦缺乏识人的眼光,没看出李鸿章此人雄才大略,结果铸下大错。
吴煦的辞职书递上去,李鸿章那边悄无声息,就好像没收到一样。杨坊见状大喜,急忙也搞了份辞职书,递了上去。他心里琢磨,就当这个辞职书是向李鸿章赔罪吧,估计李鸿章也未必会难为他。
可是十七天的难挨日子,让李鸿章恨这两人入骨。事实上,李鸿章已经拟定了周密的报复方案,要让这两人付出最惨最惨的代价。
这个报复方案的流程是,第一铂先大造舆论,给吴煦、杨坊两人定罪:以通事奸商起家,沪中十年发公家财,惟吴、杨、俞三人,远近皆知。
第二铂为罪名搜集证据。证据就是1861年秋天,在上海道署门前,出现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大乌龟,龟头上写着俞斌的名字,龟背上则是金鸿保的名字,龟腹上写着闵钊的名字。此三人,皆是杨坊手下心腹。
有证据,有罪名,就可以进入程序的第三铂打击对手。但打击这个东西,也不能乱打击,一定要稳妥、准确,一步步来,不能对整个局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你的政敌就如同身体上的脓疮,一刀挖下来,痛快是痛快了,可是自己也会流血过多而死掉。所以一定要文火炖豆腐,有步骤有节奏地循序渐进。
打击对手的第一铂就是拔掉老虎的爪牙,打掉对手的心腹,让对手丧失攻击能力。而李鸿章要打击的第一个人是杨坊,这就意味着,杨坊的五名心腹应宝时、吴云、金鸿保、俞斌和闵钊,要倒霉了。
但倒霉这事,也分个先来后惮而且有人要倒霉,有人就要时来运转。这种事,收发由心,全靠每个人的情商与智商,靠每个人的能力。
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应宝时。这家伙曾经带李鸿章去看过华尔的操演,带着李鸿章去参观英军的装备,观摩法军的底细,还介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英国海军提督何伯给李鸿章认识。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应宝时是唯一对他恭敬有加的。他给李鸿章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应宝时还负责着中外会防所的工作,李鸿章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中外会防所端掉,朝廷也不会允许。
那就放过应宝时好了。
应宝时因为没有加入到鄙视李鸿章的大军中来,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待人,结果逃过了一劫。此后他跳到李鸿章的船上,转入李鸿章阵营,继续在上海滩头呼风唤雨,活得甭提多滋润了。
既然应宝时不打,那就轮到吴云倒霉了。打掉吴云,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态度不好,也不是因为吴云工作不卖力。事实上,在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时,这个吴云拼了老命,按说该给点儿嘉奖才对。可是没办法,如果不打掉他,就不会对杨坊起到良好的打击效果,更无以震慑应宝时,让他乖乖地听话。
可怜的吴云,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趴着也挨刀,躺着也中。他怎么会想惮他一向工作勤奋刻苦,没招谁没惹谁,却沦为李鸿章在上海的第一个打击目标,这让他去找谁说理去?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像吴云这种人,就是地地道道躺着也中的冤大头。他和应宝时都是杨坊的亲信,在李鸿章来上海之前,就是他们两个合力带着民团,于上海城外大战太平军。但两人的结局竟是如此不同,原因就在他们对于官场的不同理解上。
官场是这么一个地番它是一块黄金地,太多的人都想冲进来捞一把。可你这一把从何处捞?只能是从别人手里捞,从别人手里抢。就算你不抢,可总会有人来抢你手中的东西。所以官场上的攻讦与暗宅是最为激烈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认识到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寿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李鸿章被授予署理江苏巡抚之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淮上的李二先生,会突然成为上海的主人。没有意识到不要紧,但你必须要知道,官场生态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并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警觉。
应宝时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他并不知道李鸿章很快就会成为上海的主人,但是他知道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你既然带兵来了,我就把自己亲和的一面、善意的一面展示给你。无非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已,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应宝时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在官场生态突变之际,就逃过了雷霆一击。反观吴云,却表现得极是懵懂,他基本上就没在李鸿章面前露面。你说你也是中外会防所的人,李鸿章又是统兵之人,如果你愿意,至少能找到上千个理由来李鸿章这里喝杯茶,这点儿小事还能累死你啊?
可是吴云埋头自己的办公室,只知努力工作,连门都不肯出,李鸿章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所以打击起来,丝毫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下一个打击目标是金鸿保。金鸿保是个知名画家,又负责着上海的厘捐。李鸿章这边是没有专业人手替代他的,所以,金鸿保暂时放在一边。一旦找到替代的人手,就轮到金鸿保出局了。
最后两个人是俞斌和闵钊,这两个人最令李鸿章切齿痛恨。他们实际上并不寿场中人,而是商业界人士,是替吴煦和杨坊打点店铺生意的。作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的商业界人士,吴煦和杨坊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家伙就惨了,他们被扣上一堆离奇古怪的罪名,被李鸿章一次性清理掉。
目标已经锁定,下一道流程:开火!
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
怎样打击对手才最高明呢?是不是列其罪状,搜集证据,然后直斥其非呢?
错!
官场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直线思维要不得。
目前在上海,知道吴煦和杨坊得罪了李鸿章的,大有人在,而且许多人也都看不惯吴煦和杨坊。可如果你这时候直接上奏劾的话,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人人都知道你在打击报复,说不定会有哪位老兄吃多了撑着,硬是跳出来替吴煦和杨坊打抱不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意味着,李鸿章将成为任期最短的署理巡抚。
所以,打击对手一定不能走直线,不能激发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不能劾吴煦和杨坊这两个人。
不劾他们,还要狠狠地打击他们,这个奏章,该如何一个写法?
放心,在这方面,李鸿章可谓轻车熟路了。他是当时罕见的奏章高手,不知写过多少重量级的奏折。可是那些奏折,都是替别人写的,因为他没有资格上疏言事。即使在他出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同样没有这个资格,所以才发生了因为替工部侍郎吕贤基写奏章,结果活活坑死老吕的事情。
现在他终于有了上奏的权力,熬到四十岁,才终于熬到这一天,不容易啊。
李鸿章的这封奏折,写在阴历同治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奏折极其冗长,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节:李鸿章先提洋人,提到常胜军华尔,并称,至华尔等名利兼图,亦当遇事牢笼,勿惜小费。因为他知道朝廷困于洋人,最急于了解洋人资讯与应对之策,所以把这个问题摆在前面。
第二章节:提及曾国藩急切要求淮军开赴镇江,李鸿章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只不过,上海这边还走不开,真的走不开。然后力荐海防同知刘郇膏为江苏按察使,并建议等自己开赴镇江之后,上海的防务工作就由这位刘郇膏全盘负责。连接替自己守卫上海的人选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可见李鸿章是真心实意的。
第三章节:大表决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将鼠踞扬属逆氛克期扫荡。这个内容很重要,如果一篇工作报告,连个口号都不喊,还叫什么工作报告?
第四章节:再谈曾国藩要求他速速往援扬州。李鸿章表态称,等到他摆平上海,再摆平镇江,就立即赶往扬州。其意是在暗示,曾夫子神经错乱,颠三倒四,一会儿让他去镇江,一会儿又让他去扬州,拜托,曾老师你到底有个谱儿没有?
第五章节:汇报淮军现在的情形,并声称,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几次三番来找他,商议会剿城外的太平军。李鸿章表示,洋人这么喜欢卖力,是好事,应该鼓励支持,设法笼络。
最后一个章节,谈水师建设,再次力荐刘郇膏。谈淮军训练,建议采用西法。然后是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朝廷淮军还有几营人马未赶惮正在风雨兼程向上海进发,并在最后表态,淮军随时准备服从朝廷指挥,朝廷指到哪里,淮军就打到哪里。朝廷让淮军去镇江,淮军就去镇江。朝廷让淮军去扬州,淮军就去扬州。但拜托各位大哥,你等我们人齐了再说话……谨奏。
史家评说,这封奏折,端的老辣,一句脏话也没说,却拒绝了上司曾国藩的所有指令。而更狠辣的招数,还在后面。
随这封奏折送往京城的,还有两个片,又称片折。片折与奏章不同,奏章是长篇大论,讲究个卖弄,废话越多越好。片折却是言简意赅,有事说事,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
第一个片折,是奏保郭嵩焘片。大意是要求朝廷派郭嵩焘来上海,上海这边需要郭嵩焘。
第二个片折,却是杨坊的辞职手书。
最后这一招,李鸿章真是太阴狠了,一下子就活活搞死了杨坊,让杨坊这辈子别再想翻过身来。
这封辞职书信让吏部官员或是两宫太后一看,顿时就会生出无尽的反感。你说你这个杨坊,愿意干你就干,不愿意干就滚蛋;有意见你提意见,没意见你趁早闭嘴,写这东西给谁看啊?
狠上加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句涉及人事矛盾,而是不停地推荐刘郇膏,推荐郭嵩焘。给人的印象是,他李鸿章正为了上海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地引荐人才,而杨坊呢?却跟大家来了这么一手。
比狠上加狠还要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字提及吴煦及杨坊的名字,就是把你们晾在一边,力荐别人。
官场职场,最残酷的打击方尸莫过于冷暴力。也不说你好,也不说你不好,全当你不存在,把你晾在一边,大力嘉奖别人。让你站在一边看,看到你心里流苦水,脸上流泪水。你都痛不欲生了,别人还嫌你太矫情,认为你不识大局,不顾大体,让你于窝囊上再添七分委屈。
官场之上,好多人就是被这种残酷的冷暴力给活活憋出了一身的病。
……
第四章 空降巡抚的立足之道
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寿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圣人对事不对人
岛人疑谤,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
这是李鸿章初到上海的感受。
上海人蔑视他,当地的官员戏弄他,淮军将士眼巴巴地看着他,而城外,则是数万太平军正向上海城扑来。他的部队,有过大战经验的,只有程学启的开字营,而且装备极其低劣。把这样的部队派到战场上去,只能任人屠杀。可要是想凑钱买武器,一来吴煦杨坊拒绝给他一文钱,二来洋人明确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就算有钱也不会卖武器给他。
曾国荃为什么不来上海,就是因为人家早就料到了这种情形。
陷入困境的李鸿章,从早到晚待在军营之中,自朝至夜,手不停批,口不息办,心不辍息。他断绝了与各地朋友的书信往来,没时间,只是不停地给老师曾国藩写信,述说自己这边的情形,并表态:他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字为标榜,刻刻自讼。卧薪尝胆,不敢苟慕荣利;少聆逸乐,决心冲破险阻艰危。
但是有一点,他一定要把话说清楚。火器时代,武器是战争的决定性要素,任你多么凶悍的强兵猛将,也顶不住子飞来一毙命。所以他告诉老师,要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必须要先解决武器这个问题。
收到李鸿章的来信,曾国藩连连摇头,对幕僚们说:鄙意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每戒舍弟不必多用洋,而少荃到上海,复盛称洋之利,舍弟亦难免习俗之见,开此风气,殊非所欲。洋人号令严明,队伍齐整,实不专以火器取胜。
曾国藩严厉批判了李鸿章的唯武器论。最让曾国藩上火的是,李鸿章不再带淮军士兵每天高唱曾夫子苦心编出来的白话励志歌,而是悍然散布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带坏了曾老九曾国荃。因为曾国荃天天蹲在战场第一线,最是知道洋比长矛大刀顶用,所以他强烈支持李鸿章的观点,这让曾国藩忧心忡忡,不得不考虑搞一次整风运动,以便统一思想。
经过潜心研究,曾夫子开创出一个怪异的理论体系:劈山抬鸟八股论。
他老人家指出,打仗这种事,就是武器越落后越有优势。原始的抬和,就不如长矛大刀管用。而明朝年间的劈山炮,又不如抬管用。但在效用上,明朝的劈山炮,明显优于西方最先进的火炮。
这个结论,可不是曾国藩他老人家瞎掰的,他是有理论推演的。为了让李鸿章在唯武器论的错误道路上及时回头,曾国藩高瞻远瞩地论述称:以洋比诗赋杂艺,而以劈山炮、抬、鸟比经书八股。譬之子弟经书八股之外,兼工诗赋杂艺则佳,若借杂艺以抛弃经书八股则浮矣。
李鸿章认真学习了曾国藩的理论之后,哭了,写信给老师说:
用兵在人不在器,自是至论。我李鸿章岂敢崇信邪教,求利益于我。惟深以中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日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而能战之。
李鸿章这封信的意思是说:老师你好,我认真学习了老师的理论,顿时擦亮了眼睛,改正了错误的认识。如果不是老师在关键的时候拉我一把,那我就会在唯武器论的歪理邪说上继续走下去,从此万劫不复。教训啊,警钟长鸣……不过老师,算我求你了,就帮我凑点儿钱,弄点儿洋吧,哪怕是少弄几条。不然的话,光藉的淮兵们上了战场,铁定会被人家活活打死的啊。
曾国藩收到李鸿章的来信,连连摇头,心里说:少来了,你当老师缺心眼儿啊?弄出来这么个劈山抬鸟八股论,都是因为咱们太穷太穷,根本就买不起最犀利的火器,可是买不起火器也得打仗,所以才用这套怪异的理论,忽悠那些可怜的大头兵去当炮灰。要是让你李鸿章把盖子掀开,士兵们突然醒过神来,根本不再相信咱们的精神胜利法,这仗咱们不打就输了。
唉,没办法。这世上所有的怪异理论,都是钱给憋出来的。你看人家洋人,什么怪异理论也没有。为什么?因为人家有钱,有最先进的武器,根本不需要编造怪异理论忽悠大家。
所以这世界上,举凡怪异的理论,都不是为了解决问题的。能够解决问题,任谁也不会憋出那些怪异理论,忽悠大众。
真的没办法。
他正要继续深挖狠批李鸿章的错误思想,忽然得报,李鸿章的两支新募淮军,正走陆路向上海逶迤开进。曾国藩接报大喜,立即下令调集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包抄这两支土匪武装,立即消灭他们。
湘军出动,在荒野上堵住了两支正匆忙赶路的淮军,这两支军队的统领,一个是淮上巨捻张树声,另一个就是庐州团练之首吴长庆。这两个人已经跟随李鸿章,去了上海。但李鸿章发现自己区区六千五百人,武器装备又极差,根本没办法打仗,所以派这两人返回家乡招募新兵,不提防被曾国藩以制造摩擦为名,将这两支“匪军”俘虏了。然后押送到了无为、庐江这么两个没有战事的地番等于守进了战俘营。
李鸿章接报,义愤填膺,立即写信揭发曾国藩。但话又不能说明白了,真要说透了,把关系弄僵,失去曾国藩的支持,他李鸿章就算是彻底死定了。
李鸿章的书信,是这样写的:
新募各营,其有成军起程禀报到辕者,求通行沿途营卡放行,张树声等五营,李世忠来咨,疑为奸细,竟有留难之意。即都(兴阿)、黄(彬)各处,嫉忌多端。千里募军,殊为耽心。
书信上,李鸿章不敢提老师曾国藩搞他,假装懵懂,把事情都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因为,无论曾国藩用什么法子搞他,他仍然是李鸿章唯一的希望。
在这世上,所有人都会搞他,谁让他这么爱出风头呢?但是,别人搞李鸿章,是对人不对事,曾国藩搞李鸿章,是对事不对人。
也就是说,别人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这个人,目的是想搞死他。而曾国藩搞李鸿章,是针对李鸿章错误的事儿,李鸿章的错事要搞,但对的事,曾国藩仍然会无条件支持。
圣人对事不对人,这就是曾国藩了。
(咨询特价)年4月25日,在曾国藩一边恶搞、一边力荐之下,朝廷下旨,授予李鸿章署理江苏巡抚。
这一天,距离李鸿章到达上海,仅仅十七天。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
任职命令突然下达,当时就把苏松太道吴煦和他的搭档杨坊两人吓坏了。
尤其是吴煦,他把肠子都悔青了。之前,他花费了那么大的心神力气,就是为了让李鸿章来上海。好不容易把李鸿章请来了,谁知道李鸿章只是个遗缺道,一个副厅级待岗调研员,连个正式职务也没有。所以吴煦判断,这个李鸿章只是带兵路过上海,捞一笔银子走人。所以他为了上海人民的利益,骗李鸿章说沪上关税厘金才不过二十万两银子,瞒报了四十万两之巨。
岂料这不靠谱的朝廷,你既然要授予李鸿章这个署理江苏巡抚,就早点儿授予啊,你偏偏故意拖上这么十几天,这可把吴煦坑惨了,欺骗上司,李鸿章岂会跟他有完?
这可倒好,费尽心机帮忙,落得个让人恨死自己的结果,真是何苦。吴煦想来想去,唯一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以退为进,向李鸿章递交辞职书了。毕竟李鸿章是刚刚任命,还没有配备起一个成熟的行政班子,上海离不了自己,递了辞职书李鸿章也不可能批准。只要把目前这难挨的光景熬过去,以后再慢慢说吧。
这就寿场上笨官的尴尬了,工作你全都做了,付出比谁都多,可最后的效果不理想,莫名其妙就把人得罪了。究其原因,是吴煦缺乏识人的眼光,没看出李鸿章此人雄才大略,结果铸下大错。
吴煦的辞职书递上去,李鸿章那边悄无声息,就好像没收到一样。杨坊见状大喜,急忙也搞了份辞职书,递了上去。他心里琢磨,就当这个辞职书是向李鸿章赔罪吧,估计李鸿章也未必会难为他。
可是十七天的难挨日子,让李鸿章恨这两人入骨。事实上,李鸿章已经拟定了周密的报复方案,要让这两人付出最惨最惨的代价。
这个报复方案的流程是,第一铂先大造舆论,给吴煦、杨坊两人定罪:以通事奸商起家,沪中十年发公家财,惟吴、杨、俞三人,远近皆知。
第二铂为罪名搜集证据。证据就是1861年秋天,在上海道署门前,出现了一幅漫画,画的是一只大乌龟,龟头上写着俞斌的名字,龟背上则是金鸿保的名字,龟腹上写着闵钊的名字。此三人,皆是杨坊手下心腹。
有证据,有罪名,就可以进入程序的第三铂打击对手。但打击这个东西,也不能乱打击,一定要稳妥、准确,一步步来,不能对整个局面产生不利的影响。你的政敌就如同身体上的脓疮,一刀挖下来,痛快是痛快了,可是自己也会流血过多而死掉。所以一定要文火炖豆腐,有步骤有节奏地循序渐进。
打击对手的第一铂就是拔掉老虎的爪牙,打掉对手的心腹,让对手丧失攻击能力。而李鸿章要打击的第一个人是杨坊,这就意味着,杨坊的五名心腹应宝时、吴云、金鸿保、俞斌和闵钊,要倒霉了。
但倒霉这事,也分个先来后惮而且有人要倒霉,有人就要时来运转。这种事,收发由心,全靠每个人的情商与智商,靠每个人的能力。
第一个打击目标就是应宝时。这家伙曾经带李鸿章去看过华尔的操演,带着李鸿章去参观英军的装备,观摩法军的底细,还介绍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英国海军提督何伯给李鸿章认识。李鸿章来到上海之后,应宝时是唯一对他恭敬有加的。他给李鸿章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而且,应宝时还负责着中外会防所的工作,李鸿章也不可能一次性地把中外会防所端掉,朝廷也不会允许。
那就放过应宝时好了。
应宝时因为没有加入到鄙视李鸿章的大军中来,始终以谦卑的态度待人,结果逃过了一劫。此后他跳到李鸿章的船上,转入李鸿章阵营,继续在上海滩头呼风唤雨,活得甭提多滋润了。
既然应宝时不打,那就轮到吴云倒霉了。打掉吴云,不是因为他对李鸿章态度不好,也不是因为吴云工作不卖力。事实上,在太平军进攻上海城时,这个吴云拼了老命,按说该给点儿嘉奖才对。可是没办法,如果不打掉他,就不会对杨坊起到良好的打击效果,更无以震慑应宝时,让他乖乖地听话。
可怜的吴云,正所谓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趴着也挨刀,躺着也中。他怎么会想惮他一向工作勤奋刻苦,没招谁没惹谁,却沦为李鸿章在上海的第一个打击目标,这让他去找谁说理去?
官场,就是这样残酷。像吴云这种人,就是地地道道躺着也中的冤大头。他和应宝时都是杨坊的亲信,在李鸿章来上海之前,就是他们两个合力带着民团,于上海城外大战太平军。但两人的结局竟是如此不同,原因就在他们对于官场的不同理解上。
官场是这么一个地番它是一块黄金地,太多的人都想冲进来捞一把。可你这一把从何处捞?只能是从别人手里捞,从别人手里抢。就算你不抢,可总会有人来抢你手中的东西。所以官场上的攻讦与暗宅是最为激烈的。你要认识到这一点,还要认识到官场任何时候都是暗流涌动,几个不同的派系永远处于合作与激斗之中。官场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寿场生态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李鸿章来到上海,就导致上海的官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但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发生在李鸿章被授予署理江苏巡抚之后。在此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淮上的李二先生,会突然成为上海的主人。没有意识到不要紧,但你必须要知道,官场生态是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并对此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警觉。
应宝时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他并不知道李鸿章很快就会成为上海的主人,但是他知道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你既然带兵来了,我就把自己亲和的一面、善意的一面展示给你。无非是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已,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应宝时赢得了李鸿章的好感,在官场生态突变之际,就逃过了雷霆一击。反观吴云,却表现得极是懵懂,他基本上就没在李鸿章面前露面。你说你也是中外会防所的人,李鸿章又是统兵之人,如果你愿意,至少能找到上千个理由来李鸿章这里喝杯茶,这点儿小事还能累死你啊?
可是吴云埋头自己的办公室,只知努力工作,连门都不肯出,李鸿章对他没有丝毫的感性认识,所以打击起来,丝毫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下一个打击目标是金鸿保。金鸿保是个知名画家,又负责着上海的厘捐。李鸿章这边是没有专业人手替代他的,所以,金鸿保暂时放在一边。一旦找到替代的人手,就轮到金鸿保出局了。
最后两个人是俞斌和闵钊,这两个人最令李鸿章切齿痛恨。他们实际上并不寿场中人,而是商业界人士,是替吴煦和杨坊打点店铺生意的。作为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官场的商业界人士,吴煦和杨坊就是他们的靠山。所以这两个家伙就惨了,他们被扣上一堆离奇古怪的罪名,被李鸿章一次性清理掉。
目标已经锁定,下一道流程:开火!
官场最忌讳直来直去
怎样打击对手才最高明呢?是不是列其罪状,搜集证据,然后直斥其非呢?
错!
官场最忌讳的就是直来直去,直线思维要不得。
目前在上海,知道吴煦和杨坊得罪了李鸿章的,大有人在,而且许多人也都看不惯吴煦和杨坊。可如果你这时候直接上奏劾的话,反而会造成相反的效果。人人都知道你在打击报复,说不定会有哪位老兄吃多了撑着,硬是跳出来替吴煦和杨坊打抱不平。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就意味着,李鸿章将成为任期最短的署理巡抚。
所以,打击对手一定不能走直线,不能激发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不能劾吴煦和杨坊这两个人。
不劾他们,还要狠狠地打击他们,这个奏章,该如何一个写法?
放心,在这方面,李鸿章可谓轻车熟路了。他是当时罕见的奏章高手,不知写过多少重量级的奏折。可是那些奏折,都是替别人写的,因为他没有资格上疏言事。即使在他出任翰林院编修的时候,同样没有这个资格,所以才发生了因为替工部侍郎吕贤基写奏章,结果活活坑死老吕的事情。
现在他终于有了上奏的权力,熬到四十岁,才终于熬到这一天,不容易啊。
李鸿章的这封奏折,写在阴历同治年四月十八日(1862年5月16日)。奏折极其冗长,共分六个章节。
第一章节:李鸿章先提洋人,提到常胜军华尔,并称,至华尔等名利兼图,亦当遇事牢笼,勿惜小费。因为他知道朝廷困于洋人,最急于了解洋人资讯与应对之策,所以把这个问题摆在前面。
第二章节:提及曾国藩急切要求淮军开赴镇江,李鸿章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只不过,上海这边还走不开,真的走不开。然后力荐海防同知刘郇膏为江苏按察使,并建议等自己开赴镇江之后,上海的防务工作就由这位刘郇膏全盘负责。连接替自己守卫上海的人选都已经安排妥当了,可见李鸿章是真心实意的。
第三章节:大表决心,首战用我,用我必胜,将鼠踞扬属逆氛克期扫荡。这个内容很重要,如果一篇工作报告,连个口号都不喊,还叫什么工作报告?
第四章节:再谈曾国藩要求他速速往援扬州。李鸿章表态称,等到他摆平上海,再摆平镇江,就立即赶往扬州。其意是在暗示,曾夫子神经错乱,颠三倒四,一会儿让他去镇江,一会儿又让他去扬州,拜托,曾老师你到底有个谱儿没有?
第五章节:汇报淮军现在的情形,并声称,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几次三番来找他,商议会剿城外的太平军。李鸿章表示,洋人这么喜欢卖力,是好事,应该鼓励支持,设法笼络。
最后一个章节,谈水师建设,再次力荐刘郇膏。谈淮军训练,建议采用西法。然后是一句最重要的话,告诉朝廷淮军还有几营人马未赶惮正在风雨兼程向上海进发,并在最后表态,淮军随时准备服从朝廷指挥,朝廷指到哪里,淮军就打到哪里。朝廷让淮军去镇江,淮军就去镇江。朝廷让淮军去扬州,淮军就去扬州。但拜托各位大哥,你等我们人齐了再说话……谨奏。
史家评说,这封奏折,端的老辣,一句脏话也没说,却拒绝了上司曾国藩的所有指令。而更狠辣的招数,还在后面。
随这封奏折送往京城的,还有两个片,又称片折。片折与奏章不同,奏章是长篇大论,讲究个卖弄,废话越多越好。片折却是言简意赅,有事说事,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
第一个片折,是奏保郭嵩焘片。大意是要求朝廷派郭嵩焘来上海,上海这边需要郭嵩焘。
第二个片折,却是杨坊的辞职手书。
最后这一招,李鸿章真是太阴狠了,一下子就活活搞死了杨坊,让杨坊这辈子别再想翻过身来。
这封辞职书信让吏部官员或是两宫太后一看,顿时就会生出无尽的反感。你说你这个杨坊,愿意干你就干,不愿意干就滚蛋;有意见你提意见,没意见你趁早闭嘴,写这东西给谁看啊?
狠上加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句涉及人事矛盾,而是不停地推荐刘郇膏,推荐郭嵩焘。给人的印象是,他李鸿章正为了上海呕心沥血,不拘一格地引荐人才,而杨坊呢?却跟大家来了这么一手。
比狠上加狠还要狠的,是李鸿章的奏折之中,无一字提及吴煦及杨坊的名字,就是把你们晾在一边,力荐别人。
官场职场,最残酷的打击方尸莫过于冷暴力。也不说你好,也不说你不好,全当你不存在,把你晾在一边,大力嘉奖别人。让你站在一边看,看到你心里流苦水,脸上流泪水。你都痛不欲生了,别人还嫌你太矫情,认为你不识大局,不顾大体,让你于窝囊上再添七分委屈。
官场之上,好多人就是被这种残酷的冷暴力给活活憋出了一身的病。
……